健康科普日历|肺腑之言:心理支持助力患者缓解焦虑——在呼吸之间找到生命力量
来源: 时间:2025-11-17 浏览: 次
2025年11月17日是国际肺癌日,今年的主题聚焦“重视肺癌早筛,规范临床诊疗”。当全球医疗界发力于早期筛查与精准治疗时,心理社会支持这一关键维度常被忽视——它本该是与先进医疗技术并行的、帮助患者自愈的重要抗癌力量。
一、身心双护:肺癌诊疗不能少了“心理处方”
美国MSK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心理学家Breitbart教授曾说:“每一个癌症诊断,实际上制造了两个患者——一个是身体遭受疾病的人,一个是心灵遭受创伤的人。”肺癌患者从疑似到确诊、治疗再到康复,全程都可能面临多重心理挑战:新确诊时,78%的患者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症状;治疗期间,56%的人要承受中度至重度焦虑;即便进入康复期,45%的幸存者仍会被“复发恐惧”长期困扰。

如今,心理支持正从通用模式转向精准适配。2024年《肿瘤学实践杂志》的研究提出肺癌患者心理支持分层模型:确诊初期或疾病进展时,需即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帮患者稳定情绪、重建安全感;稳定治疗或康复随访阶段,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患者寻找生活意义、调整生命规划;年轻患者需侧重身份认同与社交维护,老年患者要关注尊严保护,晚期患者则适合意义治疗与预立医疗照护计划。
二、认知升级:健康是与疾病共生的动态平衡
为什么大象、蓝鲸这类体型庞大的动物很少患癌?一方面,它们的基因中含有多个抑癌基因拷贝,比如TP53基因,抗癌能力更强;另一方面,它们的身体即便长出肿瘤,也能与之和平共生。

这一现象给我们重要启示:以往“谈癌色变”的思维需要转变。人体每天都可能产生癌细胞,但健康的免疫系统会及时清除它们。真正的健康,并非体内毫无病灶、所有体检指标都完美无缺,而是让身体处于动态平衡的可控状态。健康的核心是“与疾病共生的能力”,世间没有绝对健康的人,我们都在与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共处。
面对肺癌,患者的心境也应随之调整:从“全力消灭肿瘤”的对抗心态,逐步过渡到“带瘤生存”的适应心态,最终实现“与肿瘤结伴而行”的平和状态。治疗的目标不仅是清除病灶,更要学会与疾病共处,这是抗癌路上重要的认知转变。
三、韧性赋能:解锁抗癌路上的“心理免疫力”
心理韧性指的是个体面对逆境时的应对与适应能力,对肺癌患者而言,这种能力尤为关键。2025年《世界精神病学》杂志的研究明确指出,心理韧性偏低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生活质量也会下降;而韧性较强的患者,不仅负面情绪更少,治疗依从性和预后效果也更优。

提升心理韧性、获得有效心理支持,可从三个维度入手:
● 搭建社会支持系统:家人的陪伴、朋友的理解、医疗团队的关怀,能为患者提供情感缓冲,减少孤独感。
● 主动调整心态: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通过适度运动、呼吸训练、正念冥想等方式疏导情绪,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 坚持医患同行:我国肺癌五年生存率已从16.1%提升至19.7%,患者若能信任医生、参与治疗决策,了解病情与治疗过程,就能重拾对生命的掌控感。
四、身心同频:让生命在呼吸间焕发新力量
医学的目标正从“延长生命长度”向“提升生命质量”拓展。抗击肺癌,既需要尖端医疗技术的支撑,也离不开对心灵的深度关怀;既需要战胜病魔的决心,也需要接纳脆弱的勇气。
职场晋升、物质积累、他人认可都只是人生的锦上添花,自由呼吸的身体与舒展的心灵才是人生最坚实的底色。健康从不是与生俱来的特权,而是需要用心守护的宝藏——它藏在规律作息里,藏在均衡营养中,更藏在不内耗的心态与适时放下执念的从容里。愿每一位肺癌患者都能在呼吸之间寻回力量,在身心兼顾中收获稳稳的健康。
稿件作者:心理门诊 李姝凝

来源:吉林省肿瘤医院
供稿:心理门诊
图片:AI生成
统稿编辑:宣传统战科
初审:李姝凝
复审:陈忠民
终审:梁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