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新闻 > 最新资讯

提高诊疗能力,共筑事业辉煌——2019长白肿瘤高峰论坛精彩继续

来源:吉林省肿瘤医院 时间:2019-07-20 浏览:

2019年7月20日,第十四届长白肿瘤高峰论坛仍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台上肿瘤学专家学者们分析学科前沿,讲述诊疗规范,台下与会者们仔细聆听,盛享学术大餐。


640.webp.jpg


大会主席采访


本报采访了大会主席、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吉林省肿瘤医院程颖教授,程教授介绍了本次大会亮点,并重点解读了肺癌免疫治疗的未来。


本次大会的亮点


在我国肿瘤界专家同道的帮助和支持下,CSCO长白肿瘤高峰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了13年,已经成为CSCO继续教育的重要品牌学术会议,也是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规模最大、辐射范围最广的CSCO继续教育会议。


会议以肿瘤继续教育和规范化培训为主线,并力求将各瘤种治疗的最新进展和前沿资讯全面地传授给到场的学员,受到了广大参会学员的喜爱。大会每年邀请近百位专家到场指导,成为加强专家学员沟通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有力地推动了东北三省肿瘤防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也成为各地学员都非常期待的学术盛会。参会人数逐年攀升,去年我们的会议参会学员突破了2000人,而今年的参会人员更是近3000人,除了东北地区的学员外,全国各地其他地区的参会人数越来越多,同时我们还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让无法参会的学员同样能够第一时间分享学术大餐。


在授课形式上,今年我们仍然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国内肿瘤领域的顶级专家,除了肺癌、消化道肿瘤、乳腺肿瘤、妇科肿瘤、淋巴瘤等常见瘤种外,还包括泌尿、恶性黑色素瘤、头颈部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内容新颖、全面,让参会学员在一个会场就能听到多个瘤种的最新前沿进展。


除了主会场,会议第3天还将举办4个分会场,分别是放疗专场、药物临床试验研讨会、肿瘤微创与活检治疗、淋巴瘤骨髓瘤分会场,让对这四个领域有兴趣的学员能够更加系统地学习和交流。


肺癌免疫治疗的未来


免疫治疗已经改变了肺癌的治疗格局,成为触手可及的治疗策略,但目前的免疫治疗还不完美,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免疫治疗虽然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但是获益的人群仍然有限,biomarker的选择一直是免疫治疗的热点。程序性死亡因子受体-1配体(PD-L1)表达和肿瘤突变负荷(TMB)与免疫治疗疗效的关系研究最为广泛。


PD-L1表达与NSCLC免疫治疗疗效的相关性,在不同的研究中结果并不一致。目前,不同的免疫检查点药物在开展临床研究中,用来进行PD-L1检测的抗体,检测平台,临界值(cutoff)不统一。此外PD-L1表达的异质性,治疗导致PD-L1表达程度的改变,也是影响PD-L1表达准确预测免疫检查点治疗疗效的因素。


TMB是另一个免疫治疗潜在的预测标志物。虽然TMB检测也写进了2019 V1版的NSCLC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但TMB的检测标准,包括检测平台,TMB的定义,cutoff值仍不确定,TMB是预测标志物还是预后标志物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另外肿瘤免疫治疗涉及众多环节,单一的标志物难以准确预测免疫治疗的疗效,通过PD-L1,TMB、肿瘤微环境的细胞、细胞因子,宿主肠道微生物群等多维度综合评估才能更精准地选择适合免疫治疗的患者。


治疗策略问题


联合治疗已经成为免疫治疗的发展趋势,目前免疫联合治疗纷杂,包括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抗血管药物,免疫联合分子靶向药物,PD-1/PD-L1抑制剂联合其他的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与放疗的联合,目前仍然缺少对这些不同的免疫联合策略机制的深入理解,联合治疗中药物或者治疗方法的应用顺序、治疗时限、剂量选择、如何才能发挥最佳的协同作用仍然未明确,免疫联合不同化疗方案是否有差异,双免疫联合化疗,免疫+化疗+抗血管治疗这些不同的治疗策略分别的适合人群,何种治疗策略更具优势还需要探索。


治疗时机问题


研究发现早期肿瘤已经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而且随着肿瘤负荷的增加,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减弱,提示免疫治疗越早介入,越容易逆转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免疫微环境的改变。PACIFIC研究显示,对于局部晚期NSCLC放化疗后的免疫巩固治疗,可显著延缓患者的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的总生存(OS),基于这项研究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durvalumab用于III期不可切除NSCLC同步放化疗后的巩固治疗。Checkmate159研究证实,免疫治疗在局部晚期和围手术期NSCLC的病理缓解率达到45%的疗效,围手术期的免疫治疗多项临床研究正在进行(Checkmate816、IMpower030),期待这些研究能够给出更多的证据。


耐药机制


能够从免疫治疗中长期获益的NSCLC仅限于部分患者,部分患者免疫治疗后没有应答,疾病快速进展,呈现为原发性耐药;部分患者免疫治疗短期内有效,随着治疗的进行,出现获得性或者适应性耐药。免疫治疗耐药的机制包括缺少足够的、适合的新抗原,肿瘤抗原处理、提呈过程受损,肿瘤内部浸润的免疫细胞缺陷,IFN-γ信号受损,免疫微环境中免疫抑制细胞的影响等多种因素。阐明免疫耐药的机制才能选择合理的免疫治疗方案。


探索新的免疫治疗靶点


抗肿瘤免疫治疗涉及众多因素,PD-1、PD-L1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另外不同的患者,在肿瘤发生中起主要作用的免疫逃逸机制存在差异, OX40、LAG-3、TIM3,4-1BB、TIGIT、KIR、CD47等新的免疫治疗靶向的探索,也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主题报告


7月20日上午,主会场主要围绕消化道肿瘤的研究,首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介绍了胃癌精准治疗研究进展,沈教授提到,目前胃癌的精准靶向治疗面临四大难题:①对胃癌的异质性和分子通路变化认识不足,无论疾病亚型如何,患者普遍接受单一类型的治疗;②临床前细胞系及移植瘤模型与胃癌组织存在差别,缺乏能够真实反映患者情况的临床前研究模型;③治疗靶点极度缺乏,且现有靶点HER2阳性率低,覆盖患者数量少,易出现耐药,复发伴随快速进展转移;④免疫环境复杂,缺乏精准评价手段和准确认识,监测手段局限,以对患者样本的回顾性分析为主。随后沈教授梳理了近些年胃癌的重要研究,尽管整体结果不尽让人满意,但是从教训中我们也能学到经验。未来,胃癌的治疗将从单靶点发展到多靶点、通路分型等多维时代,分子分型中的治疗靶点、生物标志物的探索、等将真正指导患者的个体化精准治疗。


640.webp (1).jpg

沈琳教授


CSCO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随后介绍了胃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胃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较高,治疗现状不容乐观,梁教授回顾了胃癌免疫治疗单药研究数据,免疫联合治疗研究结果(双免疫联合、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靶向),多项研究证实了免疫治疗可为胃癌患者带来显著获益,PD1抗体治疗已经被国内外胃癌指南推荐用于临床实践。梁教授指出,生物标志物的探寻和免疫耐药研究是胃癌免疫治疗未来策略及发展前景,临床医生在积极探索的同时也应密切关注免疫治疗的安全性管理。


640.webp (2).jpg

梁军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苏展教授进行了题为“拿什么奉献给结直肠癌精准医疗2019(诊断篇)”的主题报告,目前创新的临床研究设计覆盖了罕见肿瘤和罕见突变,如篮子研究(异病同治,以突变点为基础,不针对特定部位肿瘤),雨伞研究(同病异治,以肿瘤种类为基础,多种突变位点)和联合篮伞研究,但在结直肠癌的精准诊断中,无论是检测方法、检测标本(肿瘤组织、遗传组织、液体活检)尚需进一步探索,我们知道除了点突变,还有扩增、融合、重排和插入缺失等变异类型,如何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检测手段,再进行精准的治疗将是未来结直肠癌精准诊疗的研究方向。


640.webp (3).jpg

张苏展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云鹏教授阐述了胃癌综合治疗的合理布局,刘教授指出,胃癌是异质性很强的疾病,绝大多数胃癌患者的治疗目前仍然以手术和化疗为主,应加强围手术期化疗,FLOT方案优于其他三药方案,术后改为两药方案,完成度更高;晚期患者FLOT方案很可能提高转化率;术后辅助两药方案优于单药;HER2高表达患者,任何胃癌化疗方案可能均可与曲妥珠单抗联合,再次活检有利于判断能否跨线应用;胃癌的抗PD-1/PD-L1免疫治疗,除PD-L1、TMB、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之外,EBV、CD8将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胃癌的治疗应充分发挥多学科团队(MDT)的智慧,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是胃癌治疗的未来之路。


640.webp (4).jpg

刘云鹏教授


随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教授解读了2019CSCO食管癌指南。


640.webp (5).jpg

黄镜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陈功教授进行了题为“优化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术前治疗模式——新思路与新策略”的主题报告,以同步放化疗(CRT)+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术后辅助化疗为标准治疗模式,治疗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手术后局部复发率高;患者的总生存(OS)无改善;化疗毒性;及肛门括约肌、泌尿和性功能的损伤。因此,临床开始探索对这一治疗模式的优化,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基于危险度分级的分层治疗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CRT能带来更多的肿瘤退缩,更适合T分期较晚、直肠系膜筋膜(MRF)+患者;术前CRT是否加入第二药需进一步研究,但若需要肿瘤退缩,尤其是可能改变手术模式时,推荐按照全身化疗模式来使用含奥沙利铂的CRT。陈教授认为LARC术前单纯化疗对于部分患者可能是个替代的选择,但是MRF+/cT4b、低位(距肛缘<5cm)肿瘤患者需慎重。最终,全程新辅助治疗(TNT)成为了LARC新策略,尽管尚无证据表明其能改善患者生存,但确实能带来显著的肿瘤退缩,因此,陈教授建议,对合适的患者常规进行新辅助化疗以维持6-8周的术前时间间隔,对于初始无机会保肛患者进行12-18周TNT策略,以获得更高的临床缓解率,然后观察等待,未来我们需探索TNT模式的优化。


640.webp (6).jpg

陈功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林岩松教授介绍了甲状腺癌的碘131治疗指征,林教授指出碘131治疗对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治疗目标包括清甲、辅助、清灶治疗;碘131治疗获益的考量包括降低死亡及复发风险、尽快达到最佳治疗疗效反应及利于随诊;病理分期、分子特征、术后评估等多种因素影响术后风险分层;实时动态风险分层可以及时修正风险分层及后续碘131治疗决策及治疗指征把握。


640.webp (7).jpg

林岩松教授


会场剪影


640.webp.jpg



640.webp (1).jpg



640.webp (2).jpg


640.webp (3).jpg


640.webp.jpg


640.webp (1).jpg


640.webp (2).jpg


640.webp (3).jpg


640.webp (4).jpg


640.webp (5).jpg


640.webp (6).jpg


640.webp (7).jpg


640.webp.jpg


640.webp (1).jpg


640.webp (2).jpg


640.webp (3).jpg


后续更多报道敬请关注。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

在线咨询

  • 咨询时间:
    周一至周五
    冬季:
    08:00-11:30
    13:00-16:00
    夏季:
    08:00-11:30
    13:30-16:30
  • 0431-80596607
    (高新院区)
  • 0431-85873390
    (湖光院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