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新闻 > 临床医疗

请借我一双慧眼——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助力老年患者术后康复

来源:吉林省肿瘤医院 时间:2017-07-07 浏览:

从一个真实病例说起 一位69岁的女性张某因结肠癌来我院求治。张某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型),体态肥胖,心肺功能差,围术期风险极大。由于癌组织侵及范围较大,且患者肥胖,操作难度大,手术拟在开腹下行结肠癌根治术,整个手术过程顺利。近术终时问题出现了,如何行有效的术后镇痛成为了麻醉医生要思考的问题。传统的镇痛方案为单纯的静脉PCA镇痛泵输注,但是对于张某来说,术前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肺功能差、一般状态差,手术切口大,镇痛泵内中枢性镇痛镇静药正常使用时,可能增加呼吸抑制、过度镇静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镇痛药不足时,又会引起疼痛,从而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事件及呼吸功能障碍。经过麻醉科医生的术中会诊,最后决定采用“神经阻滞+静脉PCA”方案行术后镇痛。神经阻滞选用超声引导下腹横机平面阻滞,静脉PCA使用小剂量阿片药物及非甾体抗炎药。术后镇痛良好,患者精神状态非常好,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对整个麻醉及术后镇痛满意。患者的满意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我们的麻醉科 麻醉科作为外科的兄弟科室,犹如鸟之两翼,麻醉科的发展离不开外科的发展,外科的发展更加离不开麻醉科的支持。麻醉科从创院创科之日起,在各位麻醉同仁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了28余年的建设,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从最初的单纯椎管内麻醉到简单的全麻及支气管麻醉、椎管麻醉复合全麻,逐渐成长为擅长临床各类专科麻醉、疑难危重病人抢救及疼痛治疗的专业科室。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围术期康复理念的更新,腹腔镜、机器人手术逐步在临床的应用,外科收治患者的年龄一再创新高,80岁的老年患者亦常有之。“如何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这又给麻醉科医生提出了挑战,而麻醉科在新技术新理念面前从来都是一个勇士!


自2015年始,科室组织人员通过外出学习、开会等不同形式增加学习机会,更新理念。现代麻醉理念认为:采用包括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等多模式的麻醉及镇痛方式,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而对于老年患者,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存在脊柱外伤或畸形,支架植入患者同时口服抗凝剂、黄韧带钙化严重等情况时,神经阻滞更加优于椎管内麻醉。


传统的神经阻滞麻醉 传统的神经阻滞是麻醉医生根据一些解剖标志对周围神经进行定位,将局麻药注射到周围神经附近,通过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达到止痛的方法。操作过程中需要患者配合,还需要经常询问“有没有异感?麻了吗?”一旦出现了这些感觉,就已经靠近了神经,因此麻醉成功与否完全凭麻醉医生的业务水准、个人经验和病人的配合程度。有时即使有明显的异感,还是存在阻滞不全的遗憾。如果遇到肥胖儿解剖标志不清或解剖变异的患者,麻醉医生经常由于操作困难需要借助神经刺激仪。在盲穿操作过程中,针尖一定要碰到神经才会出现“触电或麻”的感觉,因此有少数患者出现神经损伤症状。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周围神经阻滞技术,这项技术得到了国内外麻醉界的重视,使神经阻滞麻醉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最大的优点是改变了传统的借助解剖标志定位的方法,使麻醉医师在超声直视下找到目标神经,精确给药,成为了麻醉医师的“第三只眼睛”。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病人解剖变异,个性化地制定穿刺路径,而且不需病人配合,大大提高了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减少了药物中毒、气胸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与椎管内麻醉相比,对循环、胃肠道功能影响小,术后不易引起尿潴留,不引起术后腰背痛,对于支架植入正在服用抗凝剂的患者,腰椎外伤及脊柱畸形的患者及术后镇痛有明显的优势,也更符合目前舒适化医疗的趋势,同时病人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可视化技术目前在临床的应用还远远超出了上述内容,超声引导下动静脉穿刺,超声术前病人胃内容评估,经胸肺部超声肺水评估,术中TEE心功能评估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麻醉医生可以借助可视化技术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安全保障。



在线咨询

  • 咨询时间:
    周一至周五
    冬季:
    08:00-11:30
    13:00-16:00
    夏季:
    08:00-11:30
    13:30-16:30
  • 0431-80596607
    (高新院区)
  • 0431-85873390
    (湖光院区)